1、商务部: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产品碳足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10月30日,商务部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提出从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拓展绿色低碳产品与技术进出口、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及完善支撑体系等四方面发力,系统部署绿色贸易转型路径。意见强调要推动外贸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与认证、使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物流及低碳运输;同时在金融支持层面,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基于产品碳足迹、碳标识认证结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设国家碳足迹数据库,完善碳定价与绿电交易机制,为外贸企业提供系统性绿色发展支撑。
该《意见》为绿色金融与国际贸易融合提供新方向,随标准互认与数据库建设推进,绿色贸易将成为绿色金融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运行报告发布
日前,NAFMII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运行报告显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基本保持横盘震荡走势,9月30日指数值到达113.1919点,较上季度微涨0.12%,增速环比放缓。指数与2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相关系数由负转正至0.50,显示其抗跌性增强。季度样本券数量572—579—561只,样本券市值呈现震荡上行态势,较上季度末增长6.10%,同比增长20.03%。目前,绿色债券仍以中短期限为主,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其中1—2年期占比最高达30.5%,金融行业主体占比46.69%。整体运行稳健,反映市场结构调整下绿色债券投资的稳定性。
三季度绿色债券数据显示绿色债券在市场调整期仍具有资金吸引力。样本券以1—2年期和金融债为主,市场呈现出在稳健配置与短期流动性间的平衡取向。随着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绿色债扩容,绿色债券市场的“稳量增质”趋势有望延续。
3、广东南粤银行发放全省首笔ESG挂钩循环金融贷款
近日,广东南粤银行发放全省首笔“循环金融+ESG挂钩”贷款5000万元,用于惠云钛业“硫—钛—铁—钙”循环经济项目。贷款利率与能耗、研发投入挂钩,企业若达成目标可享利率优惠。该模式引入国际循环经济金融评估体系,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认证,推动金融激励与企业循环经济目标协同落地。
这笔贷款是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循环金融实践的重要突破。通过ESG绩效挂钩机制,将可持续金融理念与产业绿色升级有机结合,强化了金融激励的导向性与持续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