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 | 忠孝传家 崇教尚俭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浏览次数: 字号:

——刘禹锡十年寓居常德,心怀天下、安于陋室

首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中山刘氏宗谱》奉中唐大文豪刘禹锡(772—842)为先祖。卷首《中山源流记略》中记述:北宋时期,为躲避战乱,刘禹锡五世孙刘政携家眷渡江,南迁至江苏溧水,自号“中山”;其孙刘宰定居江苏高淳,统称“中山刘氏”。历经37代上千年,在“忠孝传家,崇教尚俭”的家风熏陶下,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有14人进士及第,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

在刘氏后辈俊彦中,官居御史的刘应炎是突出代表。南宋咸淳戊辰年(1268),刘应炎中第三十七名进士,出任御史,监察地方。任职期间,他秉公办事,多次上书弹劾贪官,举荐贤才,正气凛然,为国尽忠。当朝权相贾似道结党营私,见刘应炎官声赫然,有一定影响力,一心想拉拢以为己用,甚至登门造访,以升职相许。刘应炎笑而不答,事后对人说:“我怎能依附贾似道这样的奸佞之人,我就是丢掉官职,饿死荒野,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后刘应炎遭贾似道报复,被一贬再贬,最后作《笑歌》《悲歌》诗各一首,挂冠而去,生动演绎了一名监察官员不畏权贵、干净担当的形象。

“忠孝传家,崇教尚俭”的家风,是刘禹锡在对自己人生经历和政治理想进行深刻思考后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其形成地在常德,实践地也在常德。

唐永贞元年(805),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等推行“永贞革新”,因遭到宦官、藩镇强力反对,以失败告终。作为政治革新核心人物的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行至江陵时再度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直至元和九年(814)奉诏还京,寓居常德几近十年。朗州偏隅洞庭之西,司马亦是闲职,远下朗州意味着远离政治中心,刘禹锡一腔抱负无从施展。朗州是刘禹锡23年里“四贬四还”(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首站,也其人生转折的新起点,对其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此间十年是刘禹锡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变故最多、心绪最闷的时期,也是他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思考最深刻、才华最显露、情感最丰富、信念最坚定的时期。刘禹锡偕老扶幼来到朗州,“居邻招屈亭(今常德城东南的沅水边)”“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可见所居之处非城中官舍,乃妥妥的江滨茅屋陋室!其间,刘禹锡与妻子薛氏于陋室相互守望,克服水土不服,侍奉老母,抚育子女。出生在朗州的幼儿体弱多病,刘禹锡便学医自救;与之相伴八年的妻子久病离世,“瑶台倾兮镜奁空”,刘禹锡悲痛欲绝,作《伤往赋》悼念亡妻,情真意切,悲不自胜。

刘禹锡却从未消沉,而是在善德文化的沁润下,“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诗歌”“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将人生低谷硬生生地磨砺成人生高光。他效仿屈原、宋玉、陶渊明,在朗州境内游览、探胜、题碑、吟诗,写下诗213首,赋32篇,占其一生创作成果的四分之一。诗文中流淌着的自然神韵,折射出刘禹锡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深邃眼光,也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朗州历史人文画卷,至今为世人传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仅仅81字的《陋室铭》道尽了刘禹锡不向权贵低头,不向逆境弯腰,不向名利妥协,坚持理想,不忘初心,始终充满斗志,更彰显了其身居陋室、心忧天下,不为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和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是其贬谪生涯的内心独白。鲜衣怒马、恣意昂扬不复,苔痕阶绿、草色帘青犹怜,谈笑往来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何其快哉!

这份厚积于善德武陵的风骨和品格,不仅让“忠孝传家,崇教尚俭”成为中山刘氏后人培育好家风、涵养好家教的源头,更是我们砥砺意志品质的重要精神力量。刘禹锡崇尚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亦折服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2013年底,位于中国常德诗墙内招屈亭旁的常德廉洁文化园开园,园内梅香阵阵,“百字廉”的独特魅力发人深省。2022年,在昔日留下“桃源佳致”碑题的桃花源景区,刘禹锡陋室得以复原,市纪委将其建设成悟廉园,将脉脉廉洁清流串联,融入常德的湖光山色中。(市委党史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